钢铁冶金学课程前身为炼铁学和炼钢学,其中炼铁学为炼铁专业的专业课,炼钢学为炼钢专业的专业课。炼铁和炼钢专业是学校48年建校时便成立的专业,195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0年随国家专业目录调整,炼铁专业与炼钢专业合并为钢铁冶金专业,相应专业调整的炼铁学和炼钢学课程合并为钢铁冶金学课程。而后,钢铁冶金学分为钢铁冶金学(I)和钢铁冶金学(II),钢铁冶金学(I)侧重于炼铁学,钢铁冶金学(II)侧重于炼钢学。根据钢铁冶金工艺技术发展,如淘汰平炉冶炼,连铸取代模铸,采用铁水预处理和炉外精炼工艺,非高炉冶炼,钢铁冶金数学模型应用等,陆续增设了“非高炉冶炼”、“连铸”、“合金钢冶炼”、“炉外精炼”、“烧结与球团”、“冶金过程数学模型”等课程。1998年国家公布新的专业目录,将钢铁冶金、冶金物理化学、有色冶金三个专业合并为冶金工程专业,按冶金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目标培养。其中新教学计划将原钢铁冶金学(I)、钢铁冶金学(II)、钢铁冶金设计原理、连铸、炉外精炼、合金钢冶炼,非高炉炼铁,烧结与球团学多门课程合并为钢铁冶金学,由原来500多学时压缩到200学时以内。目前本课程是冶金工程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
本门课程教师共15人。学历结构博士5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5人;年龄结构46~50岁2人,41~45岁3人,36~40岁5人,30~35岁3人,30岁以下2人;从学缘结构来看沈明钢、金永龙北京科技大学博士毕业,汪琦、张军红东北大学博士毕业,李静、卢艳青北京科技大学硕士毕业,亢淑梅西安冶金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王志英中科院沈阳金属所博士毕业,其余各位教师均毕业于辽宁科技大学,15人中有8人从不同学校获得学位,比重大于50%;从师资配置来看,11名任课教师中有7名具有高级职称,4名具有中级职称。实验教师4名,2名为高级工程师,2名为工程师。教学团队人员结构合理,配备了指导教师,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合理,现已有多人承担主讲教学任务。
在本门课程建设中,非常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青年教师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具体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和英语培训等;充分发挥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通过传、帮、带,组织公开课教学,示范课教学等活动传授教学经验;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促进青年教师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增强生产实践经验,提高专业业务水平;另外要求青年教师至少完成一至两个周期的助教工作,熟悉教学全过程,试讲合格后正式任课。通过上述措施,大大地提高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效率,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为教学队伍和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教学队伍结构趋于合理,可持续发展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程负责人为沈明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带头人、鞍山市优秀专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取得经济效益数亿元。现担任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理事、日本铁钢学会国外会员。讲授钢铁冶金学已达23年,教学经验丰富,参加的教改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被评为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成果二等奖;负责主持校重点教改项目“钢铁冶金学II课程改革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