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Betway必威西汉姆联 >> 校友风采 >> 正文

白敏冬:从零开始,不足十年位居国际领先

       白敏冬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气压电场电离放电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大连海事大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科带头人。  
       一个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的崭新研究领域,她三年就拿出原创性技术震惊国际同行。一度在国内被认为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骗人”技术,却拿到了2004年度国际专利奖。 
 

让世界刮目相看 
  
       对于不熟悉远洋船舶运输的人来说,船舶压载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一艘远洋船舶去目的港口运载货物时,经常是空载航行,为了航行安全,船舶要在出发地向舱内灌注足够的海水,以在茫茫大海中保持航行的平稳和安全,这些水就被称为船舶压载水。 
       都说水是生命之母,但这些压载水却很让人头疼,各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差异很大,船舶在出发地灌注压载水时,会携带当地的海洋生物,航运到目的地后被随意排放。这些外来的海洋生物一旦释放到自然海洋环境中,就可能产生不可控制的“雪崩式”繁殖,对土著物种造成极大的冲击,甚至引起本地物种灭绝,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灾害。事实表明,船舶压载水是导致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有害寄生虫和病原体的大面积迅猛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入侵物种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这种损失每年以近百亿美元的速度递增。 
      目前国际航运规模越来越大,航行在海上的货轮、油轮排水量动辄几万吨到十几万吨,带着大量的压载水在各大洋穿梭。对此,2004年2月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了《船舶压载水及其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公约》,立法规定远洋船舶在到达目的地排放压载水前,必须进行处理,杀死其中全部海洋外来生物。如何高效、快速、无污染地处理十几万吨的船舶压载水,一直是摆在各国科学家面前的世界性难题。 
      “国外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远洋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方面的课题。”大连海事大学教授白敏冬说,“我们是从2000年开始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当时国内很少有人作相关的研究,我们几乎是从零开始。” 
       白敏冬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她希望就此问题与某国外专家探讨,刚一开口,对方就揶揄道:“治理船舶压载水很难,我们做了多少年都没有很好的办法,你们目前能够跟踪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经过不到10年的努力,白敏冬和她的研究团队攻克了这道难题,完成了“绿色治理船舶压载水外来生物入侵”、“远洋船舶压载水羟基自由基处理技术和设备”项目,让世界同行为之震惊。 
       白敏冬研究团队首次提出并建立了大气压强电场放电规模高效生成羟基自由基的新方法,实现了快速、高效率、低浓度、低成本致死海洋入侵生物,每吨水的处理费用仅仅是3分钱,是国际通用方法(在航更换压载水方法)的1/30。处理后的压载水可完全达到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公约》规定的排放标准,符合高级氧化技术(AOT)原则,实现零污染、零废物排放。 
     这让中国的船舶压载水处理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站在了世界领先的潮头。 
  
永不服输的性格 
  
       白敏冬,这位只有43岁的青年女科学家可谓家学渊源,父亲就是环境工程方面的知名专家,受父亲的影响,她从小就立志做一位像居里夫人那样的女科学家。 
      1988年从鞍山钢铁学院(现为辽宁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白敏冬进入设在当地的国家环境污染静电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来学习的是机械制造专业,她却转行搞起了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 
      当时没有那么多硕士生、博士生,白敏冬作为本科生,一毕业就开始参加国家重大课题(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的研究工作。当时白敏冬和她的同事们进行的是酸雨方面的研究,需要在实验室里释放有毒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气体。在那种环境里,不要说一位纤纤女子,就是体格强壮的小伙子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白敏冬却经常加班加点进行项目攻关。 
      “本科一毕业就搞科研确实有些吃力,而且所学专业也与科研工作截然不同,只能边干边学。但我就是这样的脾气:不管做什么,都不能比别人差。”白敏冬说。正是这样的韧劲和不服输的性格,让她很快在科研工作中作出了成绩。 
       1997年,白敏冬博士毕业进入大连海事大学工作,这位当时只有30多岁的副教授在学校里还名不见经传,她该如何确定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尽快在科研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做科研工作最保险的就是对某个领域的前沿成果进行追踪,跟着别人的道路研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是这样的工作没有挑战性,也永远出不了原创性成果。”白敏冬说。 
       在她看来,科研工作的开拓性、原创性是最重要的,不能重复别人的老路,而且要与国家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于是她选择了船舶压载水处理这个国际性研究课题。 
   

“骗人”的技术走上国际讲台 
  
       2000年,白敏冬开始着手进行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她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不仅国内绝无仅有,在国际上也是开创性的,正是这个原创性的想法,给她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我们刚提出这个设想时,国内的同行都无法理解,觉得这是一项‘骗人’的技术,根本不可能实现。”白敏冬现在回想当时的处境,身上的压力仍然让她记忆犹新。 
      得不到应有的肯定,项目得不到审批,科研经费就成了最大的问题,白敏冬和她的同事们只好将其他课题的经费“省吃俭用”来作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得不到支持,白敏冬就带着她的研究思路和成果参加国际会议,向国际同行“推广”。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2003年,“绿色治理船舶压载水外来生物入侵”技术基本成熟。2004年5月,国际海事组织在新加坡主持召开“第二届船舶压载水控制与管理国际会议”,白敏冬被邀请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这是中国科研人员第一次走上这个国际学术报告的主讲台。 
       全新的思维,创新的理论,大量翔实的实验数据,完美的处理设备,白敏冬精彩的学术报告将这次国际会议推向了高潮。讲演结束后,会场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这一全新的研究成果,得到世界各地科学家们由衷的钦佩和赞叹。“绿色治理船舶压载水外来生物入侵”项目获得了年度国际专利奖,我国当年只有两项技术获得这一奖项。不久,该技术又获得了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专利奖等。 
       自此,她的成果终于得到了完全的承认。 
       此后,白敏冬带领着自己的创新团队,又在海洋赤潮治理、甲烷转化制氢及液体燃料、烟气脱硫脱硝资源化、防控生化污染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项目都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们的科研组,目前承担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及探索项目、国家“973”专项、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20 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科研攻关期间(近5年),授权国际发明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60余篇;被SCI、EI收录44篇,SCI他引37次;出版专著3部;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做大会邀请报告10次,并6次为国际组委会委员和分会主席。 
       白敏冬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新世纪巾帼发明家”创新奖(全国10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入选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辽宁青年科技奖“十大英才”等20多项荣誉称号。 
       2009年2月24日,白敏冬又在北京登上全国总工会领奖台,获得“全国五一巾帼奖”先进个人称号。此项评选每两年一次,在本次评选 中,全国获此殊荣者只有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