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校园

陶渊明的桃花源

发布时间:2021-09-01   浏览次数:次    来源:   

 不同于大多数隐士,借隐者之名抬高身价,走“终南捷径”,只待有朝一日有君王能请其出山,辅佐朝政,最终名利双收,陶渊明是少有的真隐士。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受老庄思想的熏陶,先生打小就热爱自然,流连于自然山川之中。弱冠之年,先生开始了宦官之路。年轻的心也曾有过鸿鹄之志,但对自然的热爱却又让他对山川故居割舍不下,三年的丁忧又让他品尝到了田园之乐,居丧期满后再度出仕,然而在那个官场黑暗、风气怪异的时代,先生率真的性格显得格格不入。在田园与官场之间徘徊了十余年,在辞去最后一个官职彭泽令后,也就是经历我们熟知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事件之后,先生便真正的开始了隐居生活,并作了一篇《归去来兮辞》来表达其辞官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长风提起了他的长衫,先生独立船头,迎风而吟,船在水中轻轻飘荡,熹微的晨光笼罩在先生的身上。

 采菊东篱,种豆南山,日出而作,戴月而归。辞官之后,生活变得清贫,但生活也变得充满乐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先生躲在自己的世界里,逍遥又自在。而生活在自己理想的生活中,为何还要创建一个理想的乐土——桃花源呢?

 是那个时代难以做到真正的隐居?还是时常有乡绅官吏的不请自来?亦或是先生依然没有放下凡事,心中牵挂着这片大地上千千万万的黎明百姓?我更倾向于后者。

 魏晋南北朝,州牧割据,军阀混战,朝野上下乌烟瘴气,苛政猛于虎,先生生活的正是这个时代。战火蔓延致使生灵涂炭,于是先生幻想了如此一个人间仙境。桃花源中的一切都是与外界作对比,外面的世界恰恰是这里的美好安宁的反面,“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是先生在《桃花源诗》中对桃花源更直接的表现。千亩桃园,落英缤纷,良田美池桑竹,童叟怡然自得,而先生所看到的世界,却充斥着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惊慌失措……

 或许是渔人的失信,或许正如先生所说“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总之,桃花源再没让外人进入。先生无奈,自己打造的乐土不能收留外界灾民,包容世间的黑暗,外界的痛苦却会蔓延至此,战火会烧到这里,这里甚至容纳不下先生。先生也只能在闲暇之余回忆,聊以慰藉。

 这就是先生的桃花源,它是如此的高贵,高贵到先生只能在闲暇之余偷偷瞥一眼;它是如此的脆弱,脆弱到透过小口再多吹一丝风,就好像能让其支离破碎;它是珍藏在先生内心的美好,也慢慢成了珍藏在我们心中的美好。

 或许在我们心中,它不叫桃花源,也没有桑竹良田,但它一定是那个能让我们在不开心的时候,偷偷想起就能嘴角微微上扬的人或物,无所谓它的真实或不真实,无所谓它是在现实还是成为记忆,毕竟它离我们那么遥远,远如天边的星辰,永远触摸不到,但却真实的,携带温暖热度的照亮了夜空。 黄京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