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校园

和州小巷

发布时间:2021-12-13   浏览次数:次    来源:   

 小巷在古城区,是这座江边小城最古老的巷子之一。

 和县第二中学坐落在巷子中间,故小巷又称“二中巷子”。比不上成都宽窄巷子和其他著名的古巷胡同,小巷两边没有什么古色古香的建筑,没有游客,没有街头手艺人和售卖古玩器物的小贩的吆喝,小巷甚至都没有名字,人们只是习惯称呼它为“二中巷子”。但小巷有人,有了人便有了生活。

 巷口开着一家包子铺,说是包子铺,品类却不只有包子,锅贴、糍粑、碗面、油条……都是老板的拿手活。老板姓万,年近六十,经营这家包子铺已有10多年了,外地人,却操着一口地道的本地话。日常顾客不多,除了早上上学的学生,剩下的,基本都是些街坊邻居,附近的熟人,老顾客。老万的早点,量大、实惠,一来二去,生人成了朋友,老万卖的就是回头客。

 往里走,有一段仿古的围墙,青砖黛瓦,沿墙根竖着几棵高大的水杉,秋冬时节,红黄的落叶簌簌而下,铺满了青灰色的瓦片。围墙里是县一中旧址,一中搬走了,旧一中变成了新一中,这里变成了一所初中,但建筑还在,院墙还在,嵌在墙里的格子花窗,依旧被风吹的呜呜响。

 老张的理发铺还开着,小时候我总去他那儿剪头,那时候3元,如今5元,十几年的时间,小张也长成了老张。铺里的设施依然陈旧,一张红方桌子漆迹斑驳,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问他为什么不涨价,外面的理发铺剪个最简单发型的都已经是二十起步了,他笑笑,没说话,依旧不紧不慢地打理着我的脑袋,后座长椅上一位闲聊的大爷替他说:“来他这的,都我们这些老头,几十年的交情了,小年轻们赶时髦,没人来,他给谁涨价?”剃刀声沙沙作响,似应似答。

 周大爷已经满头白发了,但这雪白的头发配上他瘦削高挑的身材,显得更有艺术气息。大爷是文化人,读书看报,年轻时做过教书先生,地点就在一中的旧址。后来,他辞了工作,就开了家照相馆,现在还能看到他摆在堂屋里的老式照相机,但再没见他使过。再后来,各种数码相机大行其道,照相馆生意惨淡,无奈倒闭。老爷子没闲着,现在干起了修理工作,收音机、电视机、自行车他都能修理,他自己的一辆“凤凰”牌老式自行车,被擦得锃亮。周大爷修理铺对面是一家书屋,近些年主营教辅资料,但各类杂志期刊、课外书籍也都有,如果是熟客,且不影响销售,老板全部免费借阅。周大爷是常客,那时的我,也是。

 巷子宽约六尺,仅容一辆轿车通过,但窄窄的巷子里却浓缩了一个时代的背影。时间就像小城边自南向北的江水,在这里慢慢地流淌,静静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关乎地域的独家记忆。

 清晨,卖菜的小贩在巷子两边吆喝,菜市场就在附近,但巷子里的人们更喜欢这些刚从地里采来的还带着露水的蔬菜。小巷两边是一排粗壮的梧桐树,夏日午后,蝉鸣声如阵阵浪涌,树下老人,棋盘对弈,观棋者只观不语,下棋者落子无悔。夜晚,当二中晚自习下课后,小巷也熄灭了最后一盏灯火。小巷没有路灯,深夜也无犬吠,巷外的车流人声,霓虹灯火也不大传得进来,一切都静悄悄的,梧桐叶在风中沙沙地响,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黄京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