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校园

“长安三万里”国风热潮彰显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4-04-22   浏览次数:次    来源:   

 2023年的7月是属于唐诗的7月,追光动画出品的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20多天,票房就突破14亿,凭借其强劲的势头,电影《长安三万里》宣布延长放映至9月7日。据专资办数据显示,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累计票房破15亿,成功跻身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前四名,暂列2023年动画片内地票房榜冠军。

 社交平台上好评如流,影院变成孩子们的“大型背诗现场”;《长安诗选》等衍生书籍脱销,电影中李白、玉真公主等人物的装束被竞相模仿;影片采风地西安也随之迎来又一波“旅游热”,自上映以来,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其浓郁的大唐文化之风,展现着“中国人独属的浪漫”,引发各年龄段观众的强烈共鸣。

 一部168分钟的动漫,带着满满的国风情调,让观影者秒回大唐,随着诗人们的生命跌宕,去感知大唐的盛衰和中华文化的璀璨。《长安三万里》借诗人高适的回忆,展示了李白、高适二人一生的友谊,刻画了李白、高适、杜甫、王维等数十位“顶流”诗人群像。全剧以48首唐诗贯穿始终,那些儿时背诵过的、耳熟能详的唐诗随着大唐的世事变迁和诗人们的人生起伏徐徐展开,唤醒了国人刻在记忆深处的唐诗印记。

 我相信大家和我有相同的感受,原来我们对这些诗词的记忆并没有被时间冲淡,而是刻在了血液里,一经触动,便如洪水一般涌现,可能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所在。是的,如果说什么样的元素最能唤醒国人的文化记忆,那么唐诗必定拥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唐诗,是镌刻在中国人生命中的文化基因,它润物细无声地统合着中国人的文化审美: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怅然;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宽慰;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万缕思乡之情;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然……影片中,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幻化成有形的画面,语言、美术、音乐,不同的艺术形式相得益彰,构成了符合中华民族审美意象的视觉盛宴。在这场盛宴中,你可以恣意畅游九重天,也可以体会国破山河在的悲壮,诗歌起处,灵魂共鸣,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也是“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正如《长安三万里》里面的台词:“只要那些黄鹤楼的诗在,黄鹤楼就会在。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只要中华文明在,只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就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百花齐放、汉唐盛世气势恢宏、宋明意蕴绵远流长,串联起历史的脉络、文化的火种,汇聚成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近年来,基于传统文化创作的中国风作品层出不穷,让人印象深刻。今天的中国,“国潮”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意象,一种流量密码,无论是《只此青绿》还是《长安三万里》,或者是近几年引发热议的《唐宫夜宴》《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等,国风等同于精良、惊艳、大制作。这些优秀作品受到追捧,是观众看懂了演员和编剧对传统文化的炙热和赤忱,更是它们的出现唤醒了大众心中的文化自信。这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是“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是“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是“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是“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是“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富矿,隔着千年烟云,历史文化如何更好与观众相遇,带来丰厚滋养,爆火的《长安三万里》给出了一个答案。这就需要更多的文化工作者在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中找到更多惊艳时代的浪漫表达,用更丰富的形式、更深刻的内涵、更具创造性的方式,传递文化自信、展现文化风采,为民族复兴筑牢深厚文化根基、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三十次提及“文化”一词。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鲜活地传承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意义,才能长久稳固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文明的根,文化的魂,激励着我们厚植家国情怀,永续豪情、鼓舞斗志。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宣讲团  孙熙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