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于家鹏:寒假12天4800公里用走访缩短家校的距离

发布时间:2024-05-28   浏览次数:次    来源:   

  寒假本应是学生放假老师也放假的日子,然而当了17年大学辅导员的于家鹏却连续12天行程4800多公里,足迹遍布内蒙古和辽宁两省区11个市县14个乡镇村屯,走访14名学业困难和家庭困难的学生...串串数字里饱含的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更是一位老师的赤诚与温暖。
  2007年,刚走出校门的于家鹏带着对辅导员工作的热爱和向往走进辽宁科技大学,完成了从学生干部到教师的身份转换。17年里,他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解答过他们的烦扰困惑,分享过田径场上拼搏后的肆意欢笑,和学生们一同参加社会实践的风吹雨打……一件件、一幕幕,让他成为学生们最信任的“大家长”。
  他甘愿做学生的“主心骨”

  用于家鹏的话说,辅导员是一门有学问、有技术的全能职业。做好一名让学生认可、愿意交心的辅导员最重要的是深入到学生中,用一颗真心去关心他们,言传身教、以心换心。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陪伴学生、引导学生,除了白天的正常工作外,于家鹏成了公寓里的“编外学生”。晚上“长”在学生公寓,督促他们学习,与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谈心,和对未来迷茫的学生聊天,帮助学生整理内务卫生,陪着学生一起上课、一起实践、一起找工作,一起探讨个人理想、行业需求、家庭和国家的期待。
  于家鹏说,2010年,他刚调到电信学院,接手自动化专业2007级学生时,发现很多学生对未来缺少规划,觉得大学生活即将过去,对自己放松要求,学习也逐渐懒散。他便不断地跑宿舍,在了解学生性格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制定符合自己兴趣和特点的学习方案,取长补短一帮一、“投其所好”人盯人,很快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2011年考研录取结果出来后,自动化2007级8班的一个寝室4名女生都考上了研究生。于家鹏所带的6个班,大多数学生都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或考取了研究生。
  2014年初,2010级学生小高因为就业地域带来的问题极度困惑,情绪异常低落。于家鹏陪着他在体育场的跑道上走了一圈又一圈,告诉他人生有很多种选择,但最重的是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现在,小高已经成为新疆库尔勒地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同时考取了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他工作积极努力,成为单位里的年轻骨干,他和于家鹏也一直保持着联系,分享彼此的生活。
  工作的17年里,于家鹏养成了一个习惯,手机24小时开机,口袋里多带现金,银行卡、身份证从不离身。他想着万一有学生生病、没有那么多钱,好方便照应。每天晚上10点以后只要学生打来电话,他的心一下子就提了起来,脑海中立刻闪现出是不是学生出了什么事儿。2018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通信专业一名男生突发急性阑尾炎。接到电话后,于家鹏抓起衣服冲出家门,脑海中不断规划最快的送医路线。交钱、挂号、找医生、留在医院照顾学生一整夜……直到第二天早上,学生的父母赶来,于家鹏交代好注意事项这才放心离开。2019届电气专业的小王是一名孤僻自卑又很敏感的学生,经常一个人哭泣、喝闷酒、乱发脾气。新生入学的心理测试后,于家鹏第一时间注意到了小王,平时对他多关心多鼓励,还不时约他到体育馆打球、到后山散步。刚开始小王很抵触,但架不住于家鹏一次次“死缠烂打”,最后终于敞开了心扉……渐渐的,小王开始变得积极向上、乐观开朗,虽然留级一次,但最后不仅顺利毕业,还考入了国家电网吉林分公司。
  “保证这些离家在外的孩子不出现任何问题,就是我们做辅导员的责任。”于家鹏笑着说。
  他用脚步“讲述”教师的责任
  去年寒假,为了响应学校和学院相关要求,做好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更细致地摸清学生及其家庭的各方面基本情况,于家鹏提前做好寒假家访计划,准备走访14名学生家庭,其中4人为学业困难,10人为家庭经济困难。
  1月13日开始,从内蒙古赤峰,到铁岭开原;从沈阳法库、辽中,到葫芦岛兴城、建昌;从阜新彰武,到辽阳灯塔;从朝阳凌源、建平,到鞍山海城……于家鹏几乎将高铁、绿皮火车、私家车、城际客车、“蹦蹦车”等各种交通工具坐了个遍。他几次和凌晨4点的鞍山西站相逢,顶寒风、冒冬雪,天不亮就出发。为了不耽误转车,他经常空着肚子疾步在站台上,或是用一碗泡面匆匆解决午餐。
  对于这次家访,于家鹏说,深入接触了很多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家长们的内心都是火热的,他们尊重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支持足够多,但有的家长对于教育的理论知识却所知甚少。于家鹏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在听取家长意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赢得了家长对学校的认同和信任。    
  提起自己的学生,于家鹏总有说不完的话:“阜新市彰武县鸡冠山村的小程,父亲多年前因病离世,母亲一个人把小程姐妹俩拉扯大。考虑到她家的实际情况,学校给她评定了国家一等助学金。前往小程家的路比想象中更遥远和难走,在这个陈旧却不失整洁的农村小院里,她年迈的妈妈热情地招呼我坐下。我说了孩子的在校表现,汇报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小程的妈妈听得很仔细不断地点着头,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同时,我也了解到小程的家庭情况,这个本就没有固定收入的家庭今年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好不容易养大的几头猪全都病死,不仅没了收入,更是负债累累。这样一位单亲妈妈,肩头扛着的是整个家庭的日常开销和孩子的全部教育费用,一股急火,一只眼睛失明了。”说到这里,于家鹏眼里泛着泪光。
  于家鹏说,他离开的时候,小程的妈妈紧紧握着他的手:“于老师,谢谢您大老远赶来,我也没什么文化,孩子的学业帮不上忙,但把孩子交给您我放心,请多帮助和指导,谢谢您了!”
  接下来的行程,于家鹏心中更是五味杂陈。在学生小孙家算不上真正意义的“房子”里,挤着祖孙三代人。小孙的父亲去年突发重疾,漫长的求医路耗尽了这个清贫家庭的所有积蓄,后续的治疗也拖垮了家中唯一劳动力的“精气神”。于家鹏紧握着小孙父亲的双手,心中感慨这次家访的必要性,决心要持续关注和帮助这个平时在班里默默无闻但成绩却不错的腼腆男生……
  寒假家访一路走来,于家鹏感触颇多。他说,学生有100种状况,教育便有100种形式。家访拉近了辅导员与学生、辅导员与家长、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在类似的贫困家庭里,需要迫切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和今后发展方向的家长还有很多,他们对大学辅导员实地家访这一形式充满了期待,表示欢迎和肯定,愿意配合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共同促进孩子成长。他告诉记者,在今后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多观察、更细心,才能为那些学业迷茫、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帮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的大学生活更加圆满。家访是双向奔赴,育人效果显而易见,他会将这样的教育坚持到底。